在三年建设期,实验室建设坚持以“服务三农为宗旨,研究创新为重点,人才培养为中心”的指导思想,整合湖南农业大学兽医传染病、兽医寄生虫和动物健康养殖的优势资源。采用逆向创制策略,借助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筛选抗原蛋白分子,通过模拟和编辑抗原蛋白分子结构,利用基因敲除技术改造病原体复制和毒力,开发安全、特异、高效的新型兽用疫苗,建立具有国际领先和我国南方特色的兽用疫苗领域先进实验室。主要任务如下:
1、科学研究
根据我国畜禽疫病病原的遗传进化、病原的变异与疾病发生规律,揭示病原体细胞侵染机理与分子免疫机制。基于对动物疫病病原的致病性、功能基因和抗原分子的结构解析和基础研究,筛选抗原候选分子、进行结构改造、评估免疫保护性能,开展病原体蛋白质工程疫苗创制和应用研究。结合本实验室的功能蛋白质组学技术、平台和团队优势,解析病原体蛋白的大分子结构、组装和侵染等分子机理,进行动物疫病嵌合病毒样颗粒(Virus-like Particles, VLPs)疫苗的研究与研制。
2. 社会服务
针对严重危害我国、尤其是南方畜牧生产的重要疾病情况,研发动物疫病基因工程疫苗、重组蛋白多联疫苗和嵌合病毒样颗粒疫苗。切实解决我国畜禽业生产的疾病预警和防控难题。通过技术转让、技术合作开发等不同途径,与国内大型疫苗企业开展合作,募集经费,做大做强实验室。安排和支持3-4名实验室成员积极参与相关企业的生产、研究,示范推广实验室创制的新型兽用疫苗。通过专家下猪场和鸡场,开展技术、技能培训,培养新型疫病防治型实用人才。
3. 人才培养
研究方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牵头组成研究团队,进行攻关研究,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和职称搭配得当、富有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的学术团队。力促青年教师和研究生,申报科研项目,独立承担科研任务。加强研究生理论思考和实践操作能力锻炼,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和总结表达的能力,通过联合培养,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,听取学术报告,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,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。
4. 开放交流
巩固与美国NIH研究院、美国德州农工大学、日本国立鹿儿岛大学、波兰弗罗茨瓦夫环境与生命科学大学、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单位已有的科研合作关系,实现资源共享,技术互通,联合攻关,加快科研进度、提高科研水平。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、学者来校进行合作研究、交流讲学,开阔团队成员视野、追踪学术动态。安排科研人员到国内外合作单位进行科研合作和技术培训,提高科研水平和学科交叉。主办兽用疫苗创制相关学术研讨会,展示科研成果,推广技术产品,扩大学术影响。